北京大学李远达老师送我一本书《大观园的病根》,饶有趣味,他用医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来研究《红楼梦》文本,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,读后很受启发。想起多年前,一个雕塑艺术家对我研读《红楼梦》大声疾呼,认为阅读《红楼梦》不容易培养一个健康的身心。在他的感觉里,《红楼梦》里的人物,个个都是病态的,阅读病态的人生,怎么不会受其感染?又说,很多研究《红楼梦》的专家,终生都在嚼一个剩馒头,那有什么意思?这位朋友的话,也不是全错。读过李远达老师的著作,或许会对我这位朋友的错误观点有所调整。
的确,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,《红楼梦》里的人物呈现各种病态。娇袭一身文弱之病的林黛玉自不必说,尝受冷香丸的薛宝钗,身体也不好。大观园里一干人马,几乎没有不病的人。通篇书读下去,丫鬟是病的,主人是病的,仆从也是病的。这病,不只是身体的病,还是心灵的病。每个人物都有每个人的病态。曹雪芹是写人物的高手,能从每个人的病态表现中展现人物的性格。喜欢擦眼抹泪的林黛玉,那份弱不禁风的样子,与其动不动就心生愁怨很有关系。即使被曹雪芹大加赞美的贾宝玉,也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痴情儿,今儿吃丫鬟的胭脂,明儿为丫鬟流泪。
展开剩余76%大观园是一处诞生病态人格的场所。元春、迎春、探春、惜春让作者发出了“原应叹息”的慨叹。在作者的视野里,正因为封建大家族里的压抑和人物各自性格病症的不同,导致了她们各自不同的命运。无论富贵和寂寥,难免走向衰落的结局,这是大观园的宿命。既是个体命运的展现,也是生活群体的路径,预示着一个家族的衰落。一个由盛及衰的场景的出现,正是众多悲惨命运的集体展现。
伶牙俐齿的凤姐,却是一个满怀心计、心狠手辣的女子。她光鲜的背后是不可告人的心机、把人逼上绝路的狠心肠。就是放到今天的职场,凤姐不只是“凤辣子”的形象,更是贪赃枉法、骄奢淫逸的代表。凤姐的歹毒,往往被她的表象所掩盖。这样的女子,容易被贾母们所欣赏,又被下属们所惧怕,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。但在古今中外的人性展示中,这样的形象,在各个时代从未缺席过。
大观园的病态,呈现在每个人物身上,呈现在社会发展的链条上,也呈现在一个病态烘托的集体氛围中。在大观园的世界里,个体的挣扎是徒劳的。众多人物趋向于衰微的命运,告诉读者的不只是“人生只是一场空”的道理,更重要的是向读者陈述了一个“病态的身心必然要导致病态的人生”这样一个生活真实。
和病态的众人相比,刘姥姥似乎是一个健康的人物,不仅在于她让人发笑的举止、进了大观园里的那份惊喜、更在于她对王熙凤的感恩,对巧儿的收养。刘姥姥这个人物以她的真实与朴素,反衬了大观园里人物的各自病态。大观园里的病态,是超越原生态生活的病态,是游离于民间生活的病态,是沿袭封建家庭模式的病态,是自由被儒教伦理严格束缚的病态。宝玉的嗔痴、黛玉的伤感、宝钗的冷情、丫鬟的争宠、大观园里的游戏,相比刘姥姥低端的生活,似乎都染上了一种病态的影子。刘姥姥是真实的,大观园里众人的生活就像饰了粉黛的女子,渐渐失去了生活的本来面目。大观园人的病态,不只来自她们各自的性格,也不只在于尊卑关系这么简单,更在于大观园孕育了这样一种病态的场景。人之内心与环境的互相影响,导致大观园里众人各自病态的扩展。相比之下,在大观园人嬉笑的刘姥姥身上,却藏着一种难得的真实、民间的淳朴,一种没有文化却有原生态本性的人生力量闪现。从此处看,足可以知道曹雪芹先生臧否人物的功夫了。没有刘姥姥,无法展示大观园的丰富;没有大观园,也无法看到刘姥姥的光芒。
焦大骂人是挥之不去的一个细节,满口被填满粪便,也是读者不想看到的情节。如果说刘姥姥是一个被众人戏谑的形象,焦大则是自恃其高的小人物。尽管他确实曾有过功高救主的历史,但封建社会主贵仆贱的伦理规则,岂容一个小人物践踏?这是生活真实的写照,也是形成大观园病态的伦理原则。同是小人物,刘姥姥以一种憧憬的心理看大观园,通过自虐获得众人的欢欣,反衬出大观园的病态是个体的病态、集体的病态、家族的病态、场景的病态;而焦大的出现,却以一个自狂者的姿态,映现出大观园对历史的反叛、对有恩者的忽视,对疾病的讳疾忌医。同样说了实话,刘姥姥以嬉笑自己为出发点,焦大却以贾家为攻击对象,这导致二人的境遇截然不同。大观园不是不能说真话的地方,但以怎样的形式说,值得读者思考。对一个病态的大观园而言,正常的评论意味着错误,病人不可能接受你对他的指责。大观园的病态,到了无人敢于提及的地步。
《红楼梦》里展现了各种医生的技能,儒医与佛医、太医与铃医、明医与庸医相互对照,让人感觉大观园里的病态,是实病与虚病的结合,旧病与新病的掺杂,身体病与心理病的融合,社会病与个体病的错杂。是一个家族病的折射,更是一个牵挂过往、面对未来无所适从的疾病展现。对僧道而言,大观园人能得到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超脱,而对更多人而言,摆脱身体的疾病,往往要从改变不健康的心理做起。
大观园里让人难忘的治疗疾病的方式,有一种饥饿疗法。这种治疗方式,犹如一次电脑重启,让你的身心得到净化,《红楼梦》不止一次地提到饥饿疗法给大观园人带来的好处,不仅能很快治愈头疼脑热,也会让人获得清爽轻松的感觉。饥饿,让人回到生命的起点,舍弃掉更多的欲望,即使到了今天,也能给人带来簇新感觉。现代人相比大观园里人物,得到更多的欲望满足。放弃更多欲望,乃是养生的根本。可惜,通晓大观园饥饿疗法的人,无论过去和现在,实在是少之又少。人不是在饥饿中死去,而是在享受中离世。欲望是导致人走向覆灭的原因。大观园人不愿意饥饿,等待她们的是欲望里开放的死亡花朵。
一部《红楼梦》,可以从多元角度进行解读。大观园的病态值得每个读者好好研究,社会的病态、性格的缺陷、心情的失望、欲望的峰巅、青春的误区……诸多值得探索的路径,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修养身心的通道。阅读《红楼梦》,要想超越其病态的羁绊,需要穿透人生的思索,需要一种达观的心性,这需要阅读者的高度自觉。
(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戴荣里)
发布于:北京市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